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
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,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實物見證,更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根脈。在如今的數據化時代,如何充分運用數字化手段推動傳統文化IP化,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,這是博物館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這是博物館最壞的時代,卻也似乎是博物館最好的時代:
截至2020年末,中國有3500余家博物館開放了數字地圖,346萬件可移動文物被采集了數據信息,全國館藏文物數據總量超過140TB。全國以各種形式上線的數字展覽就超過2000個。
而這一切背后,不乏互聯網巨頭的身影??萍枷蛏?,這個定義在2020年,獲得了格外真切的闡釋。
德國社會學家阿斯曼提出“文化記憶”的概念,認為文化記憶是一種能夠跨越時空、長久性的文化認同?!霸谟洃浀倪^程中,我們不僅深入到隱秘的內心深處,而且將某種秩序和結構引入內心世界,這種秩序和結構具有社會屬性,并將我們與社會聯系起來?!?/p>
永不再開放的博物館,是人類社會永遠消失的記憶,是人類成長所獲得的永遠的傷痕。而那些被數字技術激活的博物館,則在預示著人類記憶存在的另一種可能,也是技術塑造新的美好生活的案例。
博物館和文物對人類文明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,博物官唯有通過數字化能力,搭建線上博物館,豐富文物展現形式,加強用戶互動方式,助推文博產業快速發展。
上一篇:石窟寺的三種基本類型及保護措施?
下一篇:博物館文物數字化存檔的意義